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19-9-25 14:28:57

低成本前提下,怎么来平衡一台车的支出?

*在提及其它的组件之前,我想先说这三样东西:脚踏、坐垫、把套
-----回想自己大学时代骑行藏区,钢架硬叉全烂路,无伤无痛又开心的前提,除超轻的行李之外(这个问题以后再深入说),应归功于这三样东西的正确选择---道理很简单,因为车与人的五个接触点,就和这三件东西相关。
对于现在经济条件相对充裕的情况,我可以选择Shimano Saint MX80宽面脚踏、BROOKS皮革坐垫、ERGON人体工学把套来获取很好的舒适性。


而大学时期的穷学生状态,就只能动脑了,当时网络并不发达,电商无从谈起,好在成都拥有当年西部最大的自行车市场(也许现在也是),逛了好久,最后选用了BMX的宽面脚踏(有点重),VELO的MARIN坐垫(15厘米左右的宽度,软硬适中),然后捡了一套废弃的公路车把带把大名车上的把套包了一圈。别说,这几个当时被同学们嘲笑鄙视的改装,让我比大多数学生党走得更远更久更深入。
现在电商发达了,要找到价廉物美的舒适三件套更加简单,BMX类的宽面脚踏不用说了,只要是标准轴,都可以适配普通曲柄,不妨看看“black label”这个牌子,几十块,良心货;坐垫的话,大量的拆车座包,有非常丰富的选择余地,WTB,SR,VELO,也是几十块就可以选到好东西的,邯郸骑客类似的那种店,便宜大碗;把套也好办,非锁死的,锁死的,老款闪电,新款维乐,不老不新的大行,都有出产。 话说回来,即使现在自己的经济条件相比学生时代好了很多,但我在组装自己车的时候,还是会将这些便宜的东西作为首选...道理很简单,都足够我用了...如果,你的车运转顺畅轻快,制动无碍,只是长时间骑行会难过的话,不妨先做上述这样一个小修改,可能会省下一大笔重新装车的钱...
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19-9-26 22:09:57

根据Cyclingabout网站统计,基于327名老长途司机,共计800'0000多公里经验,使用平板脚踏的占56%,而使用锁踏的骑手占了44%(包含双面锁踏和单面锁踏),基本上来说算是平分秋色的。两种脚踏也各有千秋,所以这里宝熊只能讲讲自己的感受了。


锁踏的优点很简单:
1,提高踩踏效率,省力。
2,下雨或者潮湿的环境下,脚不易滑脱
这些对于长途骑行来说,都是很实惠的优势,而现在电商发达,锁踏和锁鞋都是很平民化的物件。


为什么不用锁踏?宝熊自己的理由如下:
1,大学时期,锁踏和锁鞋都不是常见的东西,就我所在的成都市,基本只有专业运动员或者比较富有的穷学生才会拥有的东西...虽然现在买得起了---见第二条。


2,我自己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,单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交通工具,骑车旅行的时候,时常会丢开单车去徒步一小段---古老的寺庙遗迹,半山腰的苦修所,有意思的地质剖面,或者某种植物群落,长一些的甚至会走1-2天,比如虎跳峡的高路,比如贡嘎山的贡嘎寺....穿锁鞋走这些路,是不太合适的,或者说,使用锁踏就意味着要多带一双鞋...这个前提下,好奇心的优先级就占了上风,而可有可无的物件,就成了锁踏和锁鞋---也就是对我来说无用的东西了。


3,大二的时候开始在户外店兼职,老板送了我人生第一双TEVA运动凉鞋,大致样式如下:


很快我就发现这双鞋对于骑车旅行的意义:超级结实耐用(尼龙织带在中底里面是连接在一起的,不会扯断);尼龙织带不吸水,速干;鞋底硬且耐磨,齿纹适合徒步,也适合踩脚踏;织带松紧可以调节,光脚或者带厚羊毛袜都可以容纳----也就是说,从得到这双凉鞋之后,我大部分骑车旅行都只用这一双鞋,它既是徒步鞋,也是骑行鞋,又是拖鞋。根据气温的不同,换用不同的袜子或者穿脱袜子就能适应了,后来又从店里买了一双外贸潜水袜,三年之后,就用这个凉鞋+尼龙袜+羊毛袜+潜水袜的组合骑了219。

公平来说,潜水袜的特征是---即使打湿了,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暖,但是无法改变皮肤潮湿的状态,这种组合是不能长时间使用的。再后来,就有了另一种神器----防水袜

有了这个东西,相对防水鞋来说,它的优势等于足部的防水有了开关,不需要防水的时候脱掉袜子,需要防水的时候穿上袜子,而且它的透气性还很好...凉鞋的实用性又经过它获得了新的外延。




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19-10-5 14:20:04

有关几条亘古无结果的争论:


1,钢架OR铝合金架OR钛合金架?


THORN NOMAD钢架


从宝熊自己十来万公里的长途经历来看,铝合金架、山地车占了大约六成,剩余的四成中,有一半以上是大学时代用钢架完成,而大学时代并没有意识去挑选车架什么的,有的用就不错了。最后的两成,才是近些年来有意识使用钢架完成的。要说钢架的优点是什么呢?个人认为,一是个性化,不管新还是旧,钢架车在现代显得极为小众;二是专门的旅行车钢架,有足够多的安装孔位(对应不同的货架,水壶架,挡泥板以及想象不到的附件)以及良好的负重工作性能。换句话说,只要不是对钢架有特别的情怀,也不大载重骑行的话,钢架并不是必须。


而所谓的“钢架滤震”这个命题,姑且承认它的存在吧,但是,滤震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实现,比如大一些的轮径,气容更大的外胎(也就是粗胎),橡胶品质更好的外胎,或者单独使用钢叉,或多或少的都可以获得额外的减震性能。



荷兰名厂KOGA生产的WORLD TRAVLER铝合金旅行车

如果怕钢架生锈,怕钢架“软”,觉得钢架贵(相对于随处可以获得的便宜铝合金架)的话,铝合金还真是最好的选择,一般正规工厂生产的,重量在2公斤左右的铝合金车架,正常使用几乎是用不坏的,前面说到的六成旅途,全部都是由我的SCHWINN铝合金车架完成的,那个架子好像才150块(2005年的价格)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市场上,大部分铝合金车架,基本都是山地车几何,如果装配硬叉的话,需要考虑车架的设计AC长度,只要AC匹配或者差距不大的话,换成硬叉就足以应付大多数旅途了。


Van Nicolas的钛合金架旅行车

高强度,不生锈,不怕刮花。只要设计合理,工艺靠谱,钱多任性,有何不可?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综上所述,选择什么车架,宝熊总结如下:
*搞清楚诉求
*跟钱包商量
*处女座摩羯座奏凯:lol

当然,小学生才做选择题,成年人以上全选...
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19-10-5 14:35:22

2. 26轮径还是700C轮径(或者29轮径)





继续借用Cyclingabout网站的统计结果,长途大佬们使用的两种轮径所占的比例如上图。26er确实胜出不少,说明这个世界上,26er还是最普及的轮径。


这里想说明,国内常见的争论焦点是:
1,26er通过性没有700C好----我实在是不知道,究竟有多少长途旅行路线是需要多么高强的“通过性”。即使是无人区路线需要通过性,那也是29粗胎来实现的,跟35C,38C这样的外胎没有多少关联。更何况,26轮径也是有4.0雪地胎的,通过性一样超强。
2,700C爬坡累----改变盘飞齿比搭配不就行了?

还有一种观念就是,700C的配件,小地方很难找到,比如内胎,比如辐条,这倒是很现实的问题。不过,就国内旅行的话,有着强悍的快递物流网络,并不是多么大的问题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综上所述,喜欢什么就用什么...这个争论的话题是最没意义了...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19-10-5 16:07:13

3. 平把(包括直把和燕把)OR弯把OR蝴蝶把



这里存在的争论主要有两点:舒适性,把位多样性
*在讨论舒适性之前,有个前提,这些不同的车把,对应着不同的架型,主要集中在上管等效长度这个数据上,同一个人,使用这三种车把,对应的上管等效长度是蝴蝶把>平把>弯把,换句话说,如果把立长度不变,在适合自己的弯把车上装平把,或者平把车上装蝴蝶把,都会导致不舒适。
*再讨论把位多样性,其实,在这三种车把里面,蝴蝶把的存在意义,就是可以提供”多个把位“。但是实际上在长途骑行中,有两个可以改变自己上肢前倾角度的把位就足够了,蝴蝶把确实提供了更多的选择,但是缺点一大把,比如重量,比如操控力臂等,当然,很多人喜欢蝴蝶把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把上有多个安装位...
*再来谈舒适性,可能这是大多数人选择弯把的理由,就是常握把位,对于人体来说是比较自然的状态,即拳心向内。但是这样的一个优点,换来的却是弯把的各种公举病,比如弯把和山地传动零件的兼容性,刹车拉线比的兼容性等等,从而导致,大部分使用弯把的旅行车,基本都会采用把端变速搭配吊刹或者公路线碟,选择面很小,且代价比较昂贵。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TREK 520以及近几年非常流行的SURLY LHT。


   

而对于平把来说,有一定后掠角度(比如12度),再加上有掌托和副把的ERGON把套,舒适性也是很好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最近几年,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旅行界,开发了一系列的新概念车把,既拥有弯把的抓握舒适性,又有平把的操控性和零件选择多样性,也像蝴蝶把那样有更多的把位选择和安装位置优势。













所以,装什么样的车,首先选的是车把类型,如果是改造现有的山地车,不妨就选个后掠大一些的平把来实现舒适性吧。



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19-10-5 16:25:21

4,圈刹还是碟刹?



上图可见,洋人选择圈刹的居然占了绝大部分,而国内的这个比例可能完全是相反的。宝熊对于两种刹车的态度比较中立,只列举以下事实:
*国外的零件市场体系很不一样,碟刹相对圈刹来说是比较昂贵的
*国内市场,优质好用的圈刹型车圈很难找到,且贵
*制动力都很好,都足够,只是碟刹应对极端天气或者极烂的路况更有优势
*圈刹伤车圈,碟刹伤辐条。车圈磨穿还是扯断辐条,看你更能承受哪种结果(宝熊磨穿过不少车圈,辐条只是扯松过)。
*国内的碟刹相当的便宜,不管是夹器还是碟片,油碟还是线碟
*圈刹臂可能干涉挡泥板,也容易积累淤泥
*碟片粘了油会影响制动,但是路面上的那种带油花的积水,基本影响不到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所以,选择什么刹车,纯粹是喜好和诉求来决定。

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20-1-8 09:39:32


小轮车适合旅行吗?答案是肯定的--相对小巧的车身,便于随时搭载交通工具进入或者撤离路线;小法兰花鼓加短辐条,具有更好的支撑性,也不容易折断辐条;至于负载,只要分配得当,不是问题。

我们再来看上图,车主虽然是个少年,但是不得不佩服他魔改大行P8的创造力:
*前叉换用了长头管铝合金叉,减少了小轮车的折叠机构,或者说减少了一个不稳定的结构;一体的碳纤维长垫圈,美观实用也减重。
*改用弯把,解决了P8上管等效长度偏短的问题,便于发力,操控性也比原装的要强
*把端变速,机械故障率奇低,又具有相对的隐蔽性,也解决了前拨调试的困难
*单盘改压缩双盘,增大了速比范围,爬坡和高速兼顾
*拓展了水壶安装位置
*前后分配负载,减轻了后轮压力,使整车配重均匀。
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20-1-8 09:42:08

既然都提及了小轮车,那我们再来看看小轮车的旅行模式吧:
http://www.bikepacking.cn/thread-144-1-1.html

汗血宝熊 发表于 2020-1-8 09:49:33

既然都说到了小轮车,那不得不说说折叠车
折叠车,以宝熊的个人认识,按照折叠机制可以分为:

*以Bike friday为代表的纵折式

*以Dahon为代表的主梁横折式

*比较难见到的日本主梁推拉式折叠
(这里先欠着大家一张图,回头找到了再补上)


*Ritchy和大行合作的套管Break式

*价格高昂的耦合式(S&S coupler)

*但是宝熊最想说的,还不是以上这几种折叠方式,而是大家很可能并没有注意到的立管转轴式横折,这种折叠方式只有一个品牌在使用---Montague(当然,国内也有曾经代工这个品牌的工厂,山寨了诸如悍马或者路虎之类的品牌)。

它的折叠机制是:整个后叉,以立管为转轴进行横向折叠,转轴的结构犹如碗组,而固定闭锁机构,在骑行中,几乎是不受到冲击的,并且骑行感受很好,感觉不到泄力。

有传闻说,这款叫做Paratrooper的Montague折叠车装备了美军的空降部队
宝熊不知道真伪,但是确实有人带着这款车飞伞,并骑行归家。
使用合适的零件装备之后,也可以承受一定强度的越野(XC级别吧)Bikepacking
十几年前,宝熊做向导的时候,曾经就有几个美国客户带着这样的折叠车来川西旅行,可惜当时对车没有特别的感情,没有留下影像资料。后来了解到这款车架就是在中国代工,通过一些渠道搞来了一台车架进行研究,基于本身对不同折叠车的感受,特别推崇这个机制。
基于国情,这种立管转轴式横折,相比普通的主梁横折和后三角纵折来说,具有更好的强度和一体性,骑行不泄力,闭锁机构简单可靠,工业生产也非常方便。而对于稀有而昂贵的Break away或者耦合器来说,这种折叠方式不但便宜,而且很容易在马家找到。
页: 1 2 [3]
查看完整版本: 最好的旅行车,就是你已有的那台-实战案例